全国独特罕见的蓝氏谱头——蓝田谱头

    中华蓝氏网 2012年8月24日 万家姓


湖北省大冶市,位于长江中游江南的鄂东南地区。大冶蓝氏的先祖于明朝中叶即十五世纪初,从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瑶湖之滨的滁槎(今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昌东镇辖区)来湖广大冶县城经商,“落业民籍”,至今将近500年历史。虽然大冶蓝氏的历史不算久远,但却保存着一套全国独特罕见的蓝氏谱头——蓝田公肇姓谱头(简称“蓝田谱头”)。“蓝田谱头”目前在国内仅此一套,独一无二,十分珍贵,对研究蓝氏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便于各地蓝氏的研究和联络,弘扬蓝氏历史文化,大冶蓝氏将这套孤本家珍“蓝田谱头”真情奉献给全国蓝氏!
这套谱头抄录于大冶1988年十修《蓝氏宗谱》,此前每修必刊。最近四年,笔者陆续抢救整理了大冶蓝氏于同治七年(1868戊辰)八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九修的《蓝氏宗谱》共六本计800余页。这次奉献的“蓝田谱头”是在与同治戊辰版、光绪丙午版《蓝氏宗谱》相互核对校正后的“完全本”,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蓝氏宗亲,甚至连世系中的明显错误之处都未作丝毫改动。为使大家对这个谱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连同笔者抢救整理的143年前同治七年版的谱头照片同时奉献给蓝氏宗亲共享。
说到“抢救整理”,是因为这套谱头存之不易。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将宗谱列为“四旧”,予以“横扫”。大冶蓝氏五里牌庄克蓝应、蓝克炳两人为避免《蓝氏宗谱》付之一炬的厄运,用牛皮纸(那时无塑料薄膜纸)将十余本老宗谱包裹起来,放进榨菜罈,秘密埋于菜园地下,直到1988年十修宗谱时才从菜园地下挖出来,但结果却令人叹息。由于宗谱被埋地下长达22年之久,大部分粘连成块,腐烂变质,已经无法辨认了,只有极少数谱页还可以勉强撕开。十修人员对其中部分撕开抄录,多数原封未动,这才有笔者耗费四年时间“抢救整理”蓝氏宗谱之举。
蓝田谱头来自江西,大冶蓝氏于1988年十修宗谱。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不如现在宽松,谱局在半地下状态下开展工作,派出三位老人带着旧谱悄悄前往江西进贤寻根,希图与进贤蓝氏对上谱头,了却与老家联谱的心愿,结果无功而返。编辑们只得照抄旧谱,但旧谱损毁严重,出现了断代现象,谱局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匆匆付梓,留下数处待考疑点。
为了订正十修宗谱某些错漏之处,笔者近年多次外出考察拜访江西、广东、安徽、河南、湖南、湖北部分县市的蓝氏家门,搜集了数十套《蓝氏宗谱》,竟没有发现一地一族的《蓝氏宗谱》谱头与湖北大冶《蓝氏宗谱》的谱头相同,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大冶蓝氏先后四次续修宗谱,前述所谓十修,是与江西瑶湖续修次数相衔接的。在笔者抢救的那捆损毁严重的旧谱中,仍可见到“瑶湖蓝氏五修、六修谱序”的谱页碎片,还有“显纲公省墓瑶湖校正谱牒”的谱页碎片,这说明大冶蓝氏谱头肯定来源于江西。经过笔者四年多时间的抢救整理和研究,从旧谱碎片中找到了十修宗谱断代内容的主要线索,补正了某些漏误。为了寻找与大冶蓝氏相同的谱头,笔者三次江西寻根,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带着遗憾而归。令人十分奇怪的是瑶湖之滨的滁槎现无蓝氏村庄,滁槎街内虽有几户蓝姓人家,却又非此地原住居民。滁槎位于赣江南支干流的南岸,明清直至民国属进贤县,解放后划入南昌县,现属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昌东镇。赣江南岸堤边滁槎下游十里处有个自古延续至今的地名叫吉里,过去以至九十年代,都是赣江南支干流的重要渡口之一,解放前属新建县,现属昌东镇岭永村。这里现在住着十几户蓝氏家门,自称吉里蓝家,但他们的老宗谱在文革中被焚,现在的宗谱修于九七年,没有谱头,新序说他们于明朝从福建迁至此地,与大冶谱序所言大相径庭。因此,要想在瑶湖周边找到与大冶蓝氏相同的谱头似乎希望渺茫,但江西省其它地区是否有与大冶蓝氏相同的谱头呢?笔者认为一定会有!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罢了。大冶蓝谱记载着一支与大冶蓝氏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蓝氏即六十五世文珍公四子邦振公支迁居双白,这个双白可能就在江西境内或者就在南昌市周边的某个地方,他们或许保存着与此相同的谱头,其他地方蓝氏也可能保存有类似的谱头。为此,笔者将这个独特罕见的谱头公之于世,供各地蓝氏文化研究者探讨研究,以便失掉联系的家门相互联络。
蓝田谱头,历史悠久,“蓝田谱头”关于一世祖的记载全文如下:
“一世祖:田,高辛氏之裔,字种玉,生于殷纣戊申年正月初一日丑时,为纣大里,官命从西伯伐崇得功,周追封蓝侯,以官命族遂蓝氏,居陕西省霸桥里,卒于周丙寅年十月十八日亥时,葬里许。妣契和氏,生于殷已酉年四月十九日丑时,殁于周癸亥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时,合葬,生子一,乾。”
田公受封蓝侯,子孙以官命族遂蓝氏,至今三千余年历史,与全国大多数姓氏产生的历史时间旗鼓相当,应该是一个符合姓氏起源规律的谱头,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谱头。
从二世至四十七世全部为单传记载,这绝对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也不符合自然规律。出现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是撰写者只注重直系血亲而舍弃了旁系血亲。
从四十八世开始,有多传记载,此不赘述。
谱定派行为“希天国兴绍,文邦思大朝,宗显应庭光,栋宇日新耀,士起克家礼、广开公义堂”,共三十字,从六十一世(希字辈)起使用派行取名。“希天国兴绍,文邦思大朝” 辈十代人生活在江西瑶湖,朝、宗辈始迁湖广大冶县。
七十一世宗武公是从江西进贤县瑶湖滁槎徙湖广大冶县城内商贸之第一支蓝氏开基始祖。第七十世朝禄公是从江西进贤县瑶湖徙湖广大冶县城内商贸之第二支蓝氏的开基之祖,徙居冶邑时间大致晚于宗武公50—80年。宗武公虽然晚朝禄公一辈,年龄却大朝禄公许多,这种现象现代仍然很多,不难解释。往上溯至六十五世,绍彥、绍棠是亲兄弟。宗武公是长房绍彥公之后裔,朝禄公是二房绍棠公之后裔,五、六代之后,侄叔之间出现50岁左右的差距是正常现象。
查阅旧谱得知,瑶湖蓝氏五修六修宗谱的时间分别为康熙丁亥(1707康熙四十六年)、道光辛巳(1821道光元年)。至于五修之前的四次修谱是何年何地所修,无从知晓。但大冶蓝氏同治戊辰八修谱跋有“夫自瑞州而瑶湖而冶邑”的记载,说明大冶蓝氏的历史迁徙路线是从瑞州(今江西高安市)迁至瑶湖(今江西南昌市),再从瑶湖迁至大冶。前四修是独修或与瑞州蓝氏合修均有可能。高安蓝氏九十年代是十修宗谱,修谱次数与大冶相同,早期修谱,瑞州、瑶湖可能有某种联系。大冶蓝氏四次修谱的时间分别为道光丙戌(1826道光六年)、同治戊辰(1868同治七年)、光绪丙午(1906光绪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八八年。显纲公是第二支徙冶蓝氏的第三代,生于康熙丁卯(1687康熙二十六年),卒于乾隆壬申(1752乾隆十七年),冶邑蓝氏道光六年(1826)修谱时已去世74年。可见,“显纲公省墓瑶湖校正谱牒”应该在瑶湖五修之时(1707)或此后的45年之内。此期间,第一支徙冶蓝氏跨越了百年历史,形成了小气候,正是修谱佳期。笔者认为,“显纲公省墓瑶湖校正谱牒”,说明冶邑蓝氏在康熙中后期修过一次宗谱或修而未果,有可能是冶邑独修,也可能是与瑶湖合修。若是合修,时间与瑶湖五修正好吻合。据此分析,显纲公“瑶湖校谱”时很可能带回了瑶湖历修《蓝氏宗谱》的谱头,使之成为冶邑蓝氏历修必尊之纲。毋容置疑,大冶蓝氏的“蓝田谱头”来源于江西,使用的时间已很久远。可惜,康熙年间的《蓝氏宗谱》已荡然无存,同治戊辰谱、光绪丙午谱序言所存无几,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实在是蓝门憾事。

蓝田谱头,见证历史,‘蓝田谱头”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谱头,也是经得起学者考证的谱头。谱头记述的历史事件,大多数都能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依据,说明“蓝田谱头”同样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下面,笔者试着就谱头关于始祖的记载作初步考证:
(一)“高辛氏之裔”:《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高辛帝至周初,绵绵一千余年,繁衍脉络复杂,难以考证。江西高安、进贤、河南光山、安徽霍山等地蓝氏都自称颛顼之裔,与大冶谱头所载意思相同,颛顼之裔、高辛氏之裔同为黄帝之裔。
(二)“蓝田公,字种玉”:陕西省有蓝田县。蓝田,秦置县,位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蓝田公与蓝田县的名字似乎有某种历史的渊源关系。秦子向封蓝君,封邑在蓝田,即今蓝田县。蓝田县盛产美玉,因此,蓝田二字多与玉联系在一起,于是出现了“蓝田生玉”、“蓝田种玉”等成语。“蓝田生玉”用来比喻一代胜过一代,“蓝田种玉” 则用来比喻孝行笃实,必遇善报。安徽《蓝氏宗谱(蓝玉公)》堂名为“种玉堂”,肥东蓝氏原宗祠神龛正中挂有“蓝田”匾额,传说一世祖蓝田,堂号种玉。福建省福州、潮州等地蓝氏宗祠名曰“种玉堂”。有联曰“种传四海皆有庆,玉出蓝田即望馨”。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始祖种玉公悠久的历史和蓝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三)“从西伯伐崇得功”:西伯即周文王。崇国,商的与国,在今河南嵩县北,为周文王所灭。西伯伐崇约在周文王四十八年(前1051)。蓝田公生于殷纣戊申年(前1093),此时42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伐崇一马当先建功得胜是可想而知的。
(四)“周追封蓝侯”:周文王四十九年(前1050),文王崩,武王继。武王四年(前1046),武王灭殷,西周王朝正式建立。(注:“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周灭殷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四年后,武王崩,成王继,周公摄政成王。又过两年,成王东征平乱后,大举分封诸侯,既大量分封同姓诸侯,又错杂分封异姓诸侯。田公伐崇有功在先,又历经伐纣灭殷、东征平乱等重大战亊,此时被封为蓝侯在常理之中。但何以记述为“追封蓝侯”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西伯伐崇时,周乃殷纣之属国,为防范纣王,未敢造势封赏,周王朝政权正式建立后,才予以追封。另一种可能,田公卒于周康王丙寅年(前1015),寿78岁,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田公过世后,周王朝为褒奖他伐崇之功,成王或此后某王予以追封,也在情理之中。前一种可能性大于后一种可能性。
(五)“居陕西霸桥里”:霸桥,灞河之桥。灞河,渭河支流,今陕西省中部,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西南流纳蓝水,折向西北经过西安市东,过灞桥北流入渭河。据蓝田县同仁讲,灞河在蓝田县境内无古石桥或木桥,而下游离蓝田县城不远则有座著名的古石桥——灞桥。灞,汉以前为霸。西安市今有灞桥区,灞桥区与霸桥里很可能有延续关系。灞桥区与蓝田县接壤,古代很可能归蓝田县管辖,因此,居霸桥里能否视为居蓝田县呢?可以商榷。
发帖愿望
“蓝田谱头”公之于世,可能有很多蓝氏兄弟会持怀疑态度,甚至会持否定态度,毕竟各地蓝氏对此了解甚少。公布的目的是希望各地有研究欲望的蓝氏宗亲们都来参与讨论和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样适用姓氏文化研究,期待更多的姓氏文化研究者和蓝氏宗亲发表己见。同时也希望各地持有类似谱头的家门多联系。
通信地址:湖北省大冶市商务局蓝超转蓝柏林收
邮政编码:435100
宅 电:0714—8738423
手 机:15327882632
Q Q:1723046846
2011.04.20
 作者:蓝柏林(湖北省大冶市),E-mail:1723046846@qq.com,QQ:1723046846,2011-05-22

 


分享按钮>>联想到缸窑岭上侯氏黄瓦窑的光辉创业史
>>海城移民文化的融合—海城历史文化概述(之八)